• 文章标题
  • 文章摘要
  • 文章内容
  • 全文搜索

【一中思益·润质教学】贯通培养,研学合一——一中思益数理贯通培养项目系列活动③

浏览数量:14     作者:南京市第一中学思益学校     发布时间: 2024-03-28      来源:本站

3月27日下午,南京一中“院士1课堂”如约而至。

作为分会场,思益学校以直播的形式组织“数理贯通培养”项目师生走进“院士1课堂”,近距离感受院士风采,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院士1课堂”是面向学生开设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平均每周开设一次,三年共计100节,该课程倡导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引领和弘扬,分享科学家智慧的光辉。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谢希德特聘教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龚新高主讲,以“物理学:从计算到AI”为题,从计算的角度带领师生一探物理前沿。


图片1.jpg

图片2.jpg

龚新高院士告诉同学们,人类第一次用计算机来解决物理问题是在1950年。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老师费米在参观美国的超级计算机后,提出能不能做一些物理的模拟,一个计算机与物理的新纪元就此开启。人们用计算机来研究物理的假设,于是有了著名的费米-巴斯塔-乌勒姆(FPU)实验。

图片3.jpg

他还提到,人们也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于是人类第一次算出来了相图。实验难以标定、实验条件苛刻、实验分析繁杂,这些以往横亘在物理实验前的壁障,相继崩塌。到今天为止,计算已经成为物质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所谓的计算物质科学就是用最好的计算技术解决物质科学方面的问题。

AI这个当下非常热点的名词相信很多人非常熟悉,那AI物理是如何诞生的?计算能力的提升助推了计算物质科学的发展,反过来,计算物质科学的进步也推动了计算能力的提升。当计算能力经过长期的指数级增长,并提高了万亿级的量级后,AI诞生了。

图片4.jpg

虽然目前同学们的物理知识掌握的还很少,龚院士讲授的内容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些难懂,但对未知问题的求知欲,让每位同学的眼睛都熠熠生辉,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图片5.jpg
图片6.jpg

一场讲座,龚新高院士为同学们揭开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物理画卷,画卷中计算的星系旋转,名为“AI”的繁星闪烁。画卷的背后,又隐藏着更为深邃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前去发现、探索。

20230527姜中原.JPG

初一(5)班姜中原

今日聆听了龚新高院士的讲座,深受启发。从计算到人工智能,物理学在不断演进,展现出其与时俱进的活力。在龚院士的生动讲解下,我深刻感受到了物理学的魅力与广度。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与物理学的交叉融合,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相信,在龚院士的引领下,物理学将继续在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探索前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20230501竺子涵.JPG

初一(5)班竺子涵: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由龚新高院士带来的《物理学:从计算到AI》的讲座。龚院士在讲座中提出,物理学的发展与计算技术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AI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计算机因物理而诞生,物理因计算机而进步。听完讲座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和国家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引领才能变得更加富强,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所能使用的工具不同,从而导致人们在研究时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而如今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当努力成为像龚院士那样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努力学好当下所需掌握的知识,早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0412姬妙妍.JPG

初二(4)班姬妙妍:

在周三下午,我很荣幸听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校长龚新高先生所带来的讲座《物理学:从计算到AI》龚院士表明,在物理学中,计算机对物理学的帮助很大,可以被用来分析实验,进行更准确的模拟以及数据分析等。物理学与计算机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的发展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高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相信科技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我们中学生也应当完成好学业任务,处理好当下,为了未来而去努力奋斗,为了祖国科技的发展去献力。


20220401陆一一.JPG

初二(4)班陆一一:

在聆听完由龚新高院士带来的《物理学:从计算到AI》的讲座后,我收获颇丰。在本次讲座中,先讲了量子力学的重要地位,后介绍计算物理的诞生、发展进程以及在物理学实验中的使用,最后又延伸至AI技术的发展等内容。龚院士还在讲座中提出,物理学与计算机技术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从中我认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物理学和计算机技术,而AI技术可以让时代更迭“大跃进”。所以,我们应努力学习,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学校概况

Copyright © 2020 南京市第一中学思益学校
备案图标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1868号  苏ICP备11050898号-3